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文化资讯

观看、感知与不确定性:王豆豆的创作实践



2025-04-04来源: 艺术中国

王豆豆,现居伦敦的青年艺术家,作品主要表达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观看经验与心理感知状态,关注人与环境、情绪与现实之间的隐秘关联。

在这个被速度与信息淹没的时代,王豆豆的作品像是某种缓慢、细腻的对抗。她以绘画为主要媒介,在不规则的画布、扁平化的笔触和几乎理性到冷感的结构中,保留了一种肉身性的感知状态。这些画面,有时看似是山水风景,却又远离现实世界的表征,更像是记忆中闪回的视觉片段、心理状态的地形图。

她的画面不喧哗,不以视觉刺激取胜,也不依赖完整的叙述逻辑,而是在一种模糊而坚定的图像之中,呈现出个体经验与观看方式之间的微妙关系。我们在她的作品中看到的,可能是一片色彩中浮现的轮廓,也可能是某个似曾相识却无法命名的构图形式,它们游离在现实和幻觉之间,如同内心深处流动的情绪碎片。

自2014年起,王豆豆开启油画创作生涯。她坦言,最初吸引她的是那些奔放、狂热的笔触与色彩——“它们像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生命冲动”。同时,她逐步接触并实践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装置、影像与观念表达,对“观看”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个人探索。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对她来说就不只是对物象的描绘,更是对感知与意识结构的描绘。

“观看”是她长期探索的关键概念。她最初被眼睛与虹膜的结构吸引,后来逐渐深入到更为哲学化的层次:观看行为本身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?她观察虹膜的结构,将其放大至宇宙般的尺度,试图在这个微小的结构中发现宏大的世界。“我希望眼睛和观众构成互相凝视的状态,我想知道,人们是否可以通过观察眼睛这一部位,获得更深层次的交流。”

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进一步启发了王豆豆的思考,让她更加明确观看本身即是介入、干预与改变。为了更准确地捕捉这些复杂的心理片段,她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变得更加审慎。作品中常使用不规则画布、旋转画面、大比例尺和非常规的绘画结构,这些形式并非追求表面上的“新”,而是她为追索某种观看方式而做出的形式选择。然而,她逐渐意识到,凝视本身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理解。“人们彼此凝视,但他们并不真正交流,凝视是封闭的。”这使她的创作从观看本身,转向了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究。

在对观看主题的持续探索中,王豆豆也曾尝试过以装置的形式进行表达。这一尝试源于她对个体存在状态的深入反思。她意识到,资本主义逻辑逐渐将个体转化为可被替代的零件,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随之变得日益机械化,情感的温度逐渐消退,人与人之间变得疏离与陌生。

在一件以“床”为核心的装置作品中,她具体地呈现了这种批判性的思考。这件作品将普通的家具结构进行了解构处理,抽离了原本实用的功能,呈现出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姿态。这个床的意象不仅仅象征了舒适与休憩,更反映了现代人精神与情感上的漂浮与无所依托。

这张由弹簧玩具、铁架、电机和机械结构组成的“床”是整个空间中的核心装置 - 它看起来既熟悉又让人感到不安,源于王豆豆当时对“safe space”这个概念的关注。生活的变故让她开始渴望一个可以安放情绪和身体的地方,但现实中这份需求始终无法被满足,她通过建立一个象征性的空间,还原一个不稳定但依然存在的“避风港”,并在其过程中思考“玩乐”与“游戏机制”的边界问题。床在大多数人心中是休息、睡眠与亲密的象征,是最柔软、最私密的场所,豆豆选择工业质感极强的材料来反构这一印象。并使用彩色弹簧玩具代替真实弹簧,它们既保留了“床”的弹性结构,又引入了某种关于童年游戏的轻盈和荒谬。

她希望这张床能够产生上下波浪的律动感,像是身体陷入、被吞没,也像是情绪的潮起潮落。它始终悬浮、凝滞在一个将动未动的状态中,观众无法躺上去,只能观看。这种“熟悉的不安”——它的形式是我们熟悉的,但它的存在方式却无法提供真正的休息,甚至让人产生“陷入某种不可知事物”的错觉。这种错觉,正是王豆豆一直试图通过绘画与装置所传递的感受。

然而,回到绘画,豆豆发现其更贴近本能,可以更直接地探讨一些更根本的、源自内心深处的东西。这种哲学探索延伸为她作品中的“心灵风景”系列。这些作品以风景为结构,但其内核并非描绘自然,而是将风景作为心理的投射面——一种中介状态。她将之类比为量子中的“叠加态”——尚未被测量前的多重可能性状态。在这些作品中,视觉不再只是看到物体,而是一种经验的显现。

这些风景从未真实存在于现实中,它们可能出现在某个情绪非常强烈的夜晚,处于一种强烈的波动与挣扎中;绘画则成为豆豆转译内心画面的一种途径,能够在这些记忆碎片消散之前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,画布把这些瞬间凝固成可以被凝视的图像。

这些绘画实践并不试图提供明确的叙事,也拒绝用视觉符号来对现实进行直接命名。在当代视觉文化高度碎片化的语境中,这种倾向可能会被误读为某种“逃避”或“抽离”。但事实上,她的图像更接近于情绪的截面,是个体在极度敏感状态下对世界的瞬时感知。这种创作方式介于直觉与思维之间,既非完全的感性释放,也非概念建构的延伸,而是一种持续自我凝视、不断过滤并重新组织情绪碎片的过程。她的绘画并不提供明确的观看路径,而是邀请观众以一种更开放的感知方式,进入一个无形却真实的心理空间。

王豆豆的绘画,是凝视的练习,是情绪与秩序的对话,也是她以图像语言回应复杂世界的方式。她用控制包裹混乱,用材料回应思想,在碎片与结构之间,构建出一条隐秘的自我探索之路。绘画对她而言,不是故事的叙述,而是将那些无法言说的感受凝固下来,使之成为可被观看、感知并产生共鸣的对象。在这条路上,她正用自己的节奏,安静而执着地前行着。(作者:陈耀杰)



责任编辑:王洁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